如何将“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场圆桌会建言献策_小9体育直播下载安装苹果_小9直播平台足球官网苹果-下载安装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9体育直播下载安装苹果

如何将“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场圆桌会建言献策

  

如何将“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场圆桌会建言献策

  人民网福州11月18日电 (林铭贤)11月17日,以“蓝海新力量,携手创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东盟青年海洋合作圆桌会在福建福州举行。作为2025中国—东盟周的重要活动,本次圆桌会聚焦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两大核心议题,来自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青年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齐聚一堂,共探合作路径,共筑蓝色家园,在碧波之上书写青春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与东盟地缘相近、海脉相连,都有着绵长的海岸线与丰富的海岛资源,海洋在双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均占了重要地位,为双方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推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洋之上,海岛是兼具生态价值与发展的潜在能力的特殊载体。中国拥有超过1.1万个海岛,这些散落的“蓝色明珠”既是壮大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依托,也是守护海洋生态的关键屏障。然而,多数海岛面临面积狭小、ECO脆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现实挑战。面对这一全球海岛治理的共同课题,自然资源部海岛研究中心保护修复与防灾减灾处处长、博士、高级工程师姜德刚指出,2022年自然资源部启动“和美海岛”创建示范工作后,各地立足海岛实际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其中福建平潭岛“破茧成蝶”的案例格外亮眼。

  作为福建东部海岛,平潭岛曾长期受风沙困扰,漫天黄沙侵蚀海岸植被、破坏海洋生态,生态脆弱的压力制约着平潭发展。为破解困境,平潭锚定“生态优先”理念,一方面,大规模种植抗风固沙植物、修复近岸湿地与红树林,构建“陆地—海岸—海洋”联动生态屏障;另一方面,规范近海养殖、严控污染排放,全方位守护海岛生态基底,持续推进系统性修复。

  这份“久久为功”的坚持让平潭岛褪去荒芜底色,逐步变为四季见绿的“生态岛”,更带动绿色产业崛起,形成“生态吸引游客、游客带动产业、产业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

  姜德刚提到,平潭这种“先修复、后发展”“以生态带产业”的模式,可为全球海岛治理提供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参考。

  生态修复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唯有先守住海洋生态,才能为后续产业高质量发展预留空间。当生态基底稳固后,怎么来实现从“生态保护”到“经济增收”的跨越,将“蓝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福建理工大学智慧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高秀晶以福建为例,他认为,福建作为海洋经济大省,其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赋能——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推动远洋捕捞效率提升,传统近海鱼排养殖向深远海海洋牧场转型;船舶产业迎来“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三大转变,波浪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海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多元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以基地化、园区化模式推进高端化升级。

  “海洋科技的创新不是单纯的技术突破,必须对接产品端与产业链,服务于海洋生态与蓝色经济,促进海洋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高秀晶表示。

  海洋的连通性决定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绝非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独角戏”,将科技赋能的成果转化为区域合作的动力,成为推动蓝色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在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海洋科技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的背景下,如何借助科技服务海洋,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推动海洋生态保护,最终与东盟各国构建起一个海洋命运共同体,这是一项重要课题。”高秀晶表示,应以海洋命运共同体为理念来深化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用科技力量守护好海洋生态,促进蓝色经济发展。

  这场聚焦蓝色未来的圆桌会,也为青年力量搭建了交流平台。会上,中国海洋大学马来西亚籍留学生、上海海洋大学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等东盟国家青年学者分别就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保护等蓝色议题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见解。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全部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标注明确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