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传媒网_行业资讯_小9直播平台足球官网苹果-下载安装
当前位置: 首页 > 小9直播平台 > 行业资讯

三峡传媒网

2025-11-24 - 行业资讯

  

三峡传媒网

  山海情深,协作共赢。近年来,重庆万州与山东济宁打破地域壁垒,创新协作模式,从“点对点对接”到“全链条赋能”,用劳务品牌搭建就业桥梁,用服务平台筑牢保障防线,用产业高质量发展激活共富密码,构建起可复制、可推广的劳务协作“鲁渝经验”,让劳动人口在协作中收获幸福,让两地产业在联动中焕发新机,聚力助推乡村振兴。

  “以前觉得做家政就是‘伺候人’,没想到‘巴渝大嫂’这块牌子这么管用,我们在工作中受人尊敬,工作起来很开心。”48岁的脱贫户张女士笑着说,她通过鲁渝协作组织的家政技能培训,成为“巴渝大嫂”中的一员,月薪得到大幅提升。

  劳务品牌是劳动力资源的“金字招牌”,万州与济宁立足两地资源禀赋,跳出“就就业谈就业”的传统思维,将劳务品牌培育作为协作核心,既做强传统优势品牌,又孵化新兴特色品牌,让一个个“手艺标签”成长为带动群众致富、促进产业升级的“硬核引擎”。

  在万州,“万州烤鱼师傅”“巴渝大嫂”“三峡绣工” 这三个市级劳务品牌早已家喻户晓。三大品牌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创业超30万人,覆盖家政服务、餐饮美食、传统手工艺等领域。

  万州烤鱼作为三峡美食的代表,如何从街头小吃走向全国市场?万州与济宁采取“品牌升级+跨省融合”的模式,加强万州烤鱼人才培训,携手打造“万州烤鱼师傅”市级乡村振兴劳务品牌。

  “以前烤鱼全靠经验,现在经过‘烤鱼+鲁菜’的系统培训,不仅懂火候,还会调酱汁、做摆盘,收入增加了不少。”来自济宁的万州烤鱼师傅李玉廷,是两地技能融合培训的受益者。他参加了万州与济宁联合举办的鲁渝劳务协作“万州烤鱼师傅”专题培训班,系统学习万州烤鱼的调味技巧与标准化制作流程,获得了“万州烤鱼师傅”认证证书。如今,他在济宁自家经营的烧烤城推出新菜品,当地的四鼻鲤鱼等生态鱼变身万州烤鱼,很受消费者欢迎,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正宗的万州烤鱼,营业额也大幅提升。

  为让“万州烤鱼师傅”品牌真正扎根山东,万州与济宁携手,在济宁市微山县建设万州烤鱼“飞地园区”,两地在政策、资金、项目上持续关心支持,并在品牌、技术、市场上不停地改进革新突破。现在,“微山湖江来好万州烤鱼产业园”高标准建成并投入运营,园区整合食材供应、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等资源,为“万州烤鱼师傅”提供“一站式”创业服务。

  截至目前,万州与济宁两地已累计开展“烤鱼+鲁菜”融合培训200余名学员,深化“万州烤鱼师傅”劳务品牌山东推广,在山东开设一批万州烤鱼店,让三峡美食成为连接两地经济的“味觉纽带”。完成了《乡村振兴劳务品牌人员等级评定万州烤鱼师傅》区域标准的制定和《万州烤鱼师傅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标准》。取得万州烤鱼师傅专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资质。建设万州烤鱼样板间、示范店,设计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万州烤鱼师傅”劳务品牌logo。编撰完成“万州烤鱼师傅”教材1.0版本,开发300多种菜品的培训课程。建立实训实操场地,可供100名学员一起进行实训学习。建立烤鱼门店数据库,掌握门店经营情况和人才需求,精准匹配推荐“万州烤鱼师傅”入企上岗。筹建“万州烤鱼师傅”“百城千店”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万州劳务品牌培育的成效获得全国认可:劳务品牌培育工作荣获全国劳务品牌工作竞赛优胜奖,《劳务品牌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获市人社局推荐入选人社部试点,“万州区劳务品牌12345工作机制” 入选人社部年度创新事件,一个个亮眼成绩的背后,是鲁渝两地协同发力的坚实付出。

  “我是村干部告知后才得知这次的务工信息,这么好的待遇,不好好工作真对不起济宁和万州让我们的好心人。”郭礼兵是万州区走马镇白草村的脱贫户,第一批通过鲁渝劳务协作乘坐包车到济宁务工。到达济宁后,他们受到热诚接待,济宁方面开通“绿色通道”,登记、备案、参保等特事特办,高效服务;工资待遇满意,用工企业不仅无偿提供公寓式住房,还给予伙食补贴。“我就在这里好好干,不辜负大家的一番苦心,也要让自己过上好日子。”郭礼兵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

  与郭礼兵不同,分水镇双红村的曾安平是通过“鲁渝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荐,到分水镇丽郎服饰有限公司务工。她十分珍惜这份工作,参加了镇上的就业技能提升培训,技能得以提升,工作更加得心应手,月薪也大幅提高。

  就业服务是劳务协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获得感的“直接体现”。万州与济宁搭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服务平台,让劳务协作从“短期对接”走向“长期共赢”。两地升级打造“鲁渝零工大本营”“鲁渝家门口就业服务站”“鲁渝就业帮扶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织密一张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网络,让群众“在家门口找工作,不出远门能增收”。

  在万州区鲁渝零工大本营,求职者通过智能招聘终端填写个人隐私信息,AI系统实时匹配岗位;企业招聘专员现场答疑,达成意向的求职者可直接签订用工协议。作为鲁渝劳务协作的创新载体,零工大本营整合了区级人力资源市场与社区服务网点,构建起“线上智能匹配+线下精准对接”的就业服务体系。

  如果说零工大本营是“就业超市”,那么“鲁渝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就是群众身边的“就业管家”。服务站设立就业创业服务窗口与技能培训工坊,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为群众提供岗位发布、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 “一站式” 服务。服务站年服务群众约2万人次,提供岗位3.2万个次,开展职业指导1.2万人次,促进就近就业约1000 人,让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就能解决就业问题。

  为实现城乡就业双保障,两地依托鲁渝协作资金与本地企业,在乡村打造“一园一车间”,在城区建设“一基地一工坊”,构建起多元化的就业载体。

  分水镇抢抓鲁渝协作机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在济宁在万干部管理组、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打造鲁渝协作示范镇,探索“车间建在家门口”的就业模式,在鲁渝协作支持下建成5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219名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人口52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分水镇结合本地场镇人口基础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当地回引10余名在外从事服装加工的分水籍业主返乡创业,并通过“一名挂职干部+一名镇干部”对接一个车间的“2+1”机制,为企业从申报到管理提供全周期服务。在持续帮扶下,丽朗服饰等车间从“小车间”成长为“规上企业”,产值突破3000万元,带动就业140余人。

  目前,万州已建成6家鲁渝返乡创业园、27家鲁渝就业帮扶车间、16家鲁渝就业帮扶基地、8家鲁渝就业工坊,形成了“乡村车间稳就业、城区基地促增收”的就业格局,既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题,又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形成“山东赋能、万州就业”的共赢模式。这些就业载体重点吸纳农村劳动力、脱贫人口、残疾人等群体就业,累计促进就业约5000人,其中脱贫人口约1500 人。

  “我在无人机人才训练基地学会了技术,获得执照和等级证书,成为一名‘鲁渝无人机操控师’,现在自家的农作物都是用无人机打药,大大节约人力,还可以用无人机运送农资。”来自万州区李河镇的文先生说:“孩子对无人机也很感兴趣,也将他送去学习了无人机操作技术。”

  文先生参加学习的培训基地,是鲁渝两地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联手打造的,落地在万州区。“鲁渝无人机操控师”劳务品牌由鲁渝两地共同培育的“新质生产力劳务品牌”。定位于打造鲁渝低空经济人才培训基地,以低空经济产业带动产业就业增长。建设目标1个劳务品牌,即鲁渝无人机操控师;打造1个培训基地,即渝东北无人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1个考试中心,即渝东北无人机考试中心;建立1个人才库,即鲁渝无人机操控师人才库。以无人机技术为核心,培育专业化、智能化飞手,为农业、测绘、应急、物流提供“技术+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乡村振兴。

  “三峡绣工”是鲁渝两地结合万州非遗传承手工绣的产业特点建设的一个具有地域特色、行业特征和技能特点的企业劳务品牌,由万州区三峡绣手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公司专注于传统刺绣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在市场迅速崛起,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第二批“美丽工坊”、国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重庆市科技型企业、重庆市重点文化旅游企业,万州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累计带动就业2万余人,其中脱贫人口3000余人,残疾人500余人。

  劳务协作从来不是简单的“劳动力输出+产业转移”,而是两地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双向奔赴”。两地以劳务协作为纽带,推动人才、技术、资金、市场深层次地融合,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赢”的跨越。

  人才的双向流动,让协作更有深度。济宁选派优秀的技能人才到万州开展培训,将鲁菜制作、电商运营、无人机操控等先进的技术带到库区;万州的劳务品牌人才也走进山东,将三峡美食、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技能带到齐鲁大地,促进两地技能文化融合。

  产业的深层次地融合,让协作更可持续。在万州烤鱼“飞地园区”,济宁的公司能够带来了先进的预制菜生产技术和营销理念,万州的企业则提供了优质的食材和特色的烹饪工艺,双方合作研发的“鲁味烤鱼”预制菜,不仅在山东市场畅销,还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往全国。

  如今,在万州与济宁的大地上,鲁渝劳务协作的成果随处可见,脱贫户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农产品通过协作平台走向全国,企业通过跨省合作焕发新机。两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山海情深、协作共赢”的理念,让劳务协作成为推动就业增收的“金钥匙”、促进产业振兴的“强引擎”、连接东西部的“连心桥”。

  劳务协作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久之策。万州与济宁通过深度协作,让两地的产业联系更紧密、人才交流更频繁、群众感情更深厚,在乡村振兴中不断创造新成绩。未来,万州与济宁将继续深化鲁渝劳务协作,加强完善品牌培育体系、拓展服务平台功能、深化产业融合发展,让更多群众在协作中受益,继续书写山海同心、携手同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