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十道“苏系菜”何以吃出好口感
江苏省环保厅出台的《全省环保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端出“十道硬菜”,同时也提醒各地,要在解决“重口难调”、防范“食而不化”、增强“食髓知味”上下功夫。
只要企业环保措施做得足够好,在不闯法律和法规“红灯”的前提下,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开绿灯有突破,优先享受各种环保服务政策和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充分的发挥环保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发展,日前江苏省环保厅出台了《全省环保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
这项影响长远的环保政策,始终以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为底色,通过优化配置环境保护行政资源,科学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力促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协同共生、比翼齐飞。
《措施》中不少内容对企业而言是暖心之举。比如落实环评“不见面审批”要求,进一步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审批时限由法定60个工作日压减至30个工作日;再如发挥江苏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帮助地方和企业解决环保融资难问题,等等,让企业充分感受到环保服务的春风暖意。
纵览十项措施,“帮助解决”“精准帮扶”“加强指导”等用词频频出现,口吻上没有了颐指气使的俯视,更多的是携手并肩的亲和,这就极大提升了各级环保部门之间、环保部门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一同推动绿色发展的聚合力。《措施》还明确了建立环境应急管控的差别化执行机制,对污染治理水平国内领先、稳定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企业或生产线,免予执行应急停产、错峰生产等管控措施。这不仅让那些高水平治污的企业感受到关心与支持,尝到甜头,还会鼓励更多企业高标准落实治污主体责任。
无论山珍海味还是凤髓龙肝,总会有人挑剔觉得不合胃口,不够满意。服务高质量发展亦是如此,社会经济需求多种多样,层次复杂,不一样的行业不同企业其具体需求也千差万别,再好的措施也不可能包罗万象、尽善尽美,满足所有企业的多元化需求。
对此,咱们不可以作壁上观,而是要主动作为,寻求尽可能大的公约数,尽可能让更多的企业行业得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此基础上,要有众口难调更须“调”的思想准备,对于个例问题,要耐心了解企业难题,细心分析问题症结,悉心优化服务举措,口感重的要加盐,爱吃酸的要添醋,不喜荤的要给素,努力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逐步提升服务精准度和好评度。
各地贯彻落实《措施》要做到不折不扣,确保不走样,但各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状况差异明显,这就要防范机械式照搬照抄,或者依葫芦画瓢,囫囵吞枣,生搬硬套,同时也要防范等靠思想和拿来主义,等别的地方有了实践经验直接拿来应用,靠上级部门给予手把手的指导。
对此,建议各地要围绕《措施》根本原则和要求,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地细化和完善更符合本地实情的具体服务举措。要着眼真实的情况,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和吸纳多方面意见建议,增加多层面高效服务的新招数;要着眼部门职责,加强纵向联动,深化横向沟通协作,寻找全方位协调服务的新对策;要着眼任务需求,敢于摸石问路,鼓励“环保保姆”等新兴环保产业,寻找多维度保障服务的新路径,以此推动《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食髓知味的意思是骨髓的味道很好,吃下去很美味,食后还想再次品尝。窃以为,对企业而言,《措施》中已有很多“髓”,比如对于“绿色”等级的企业,将给予优先安排环保补助资金、优先办理环保行政许可等优惠政策;又比如,对在限期内主动查找和治理危险废物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将依法从轻或免于处罚。这些措施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自觉治污的内生动力,往往比外力强推所产生的效果更加显著。
因此,建议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在用好已有“髓”的基础上,还要尽最大可能为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的“髓”。只要企业环保措施做得足够好,在不闯法律和法规“红灯”的前提下,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开绿灯有突破,优先享受各种环保服务政策和措施。要让更多企业真实地感受到,做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从严落实污染防治措施,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促进公司实现高质量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进步阶梯。